合肥中医介绍出汗症状的鉴别诊断
出汗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。当人体出现外邪侵袭、营卫失调、阳热亢盛、迫津外泄、阴阳不足、出汗失调等疾病时,可引起异常出汗。
(一)无汗
【概述】
无汗是指出汗时不能出汗的人。正常人春夏阳气排泄,气血往往表面,所以有汗;秋冬阳气消失,气血往往在里面,所以少出汗或无汗,这是自然趋势。如果外邪侵入肌肉表面,或邪热内迫,或阴阳气血不足,出汗时出汗,是一种疾病。
鉴别诊断
外感风寒证:无汗、恶寒发热、头痛、鼻塞流鼻涕、咳嗽痰稀。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表面寒热证:无汗、发热寒冷、肢体疼痛、鼻塞声重、易怒口渴咽痛、咳嗽痰黄、红便秘。苔藓白或薄黄,脉浮数。
寒湿束证明:无汗,头胀如裹,肢体沉重,骨节疼痛,怕寒微热。舌苔白腻,脉浮紧或缓。
邪热入营证:高热不退,出汗后继无汗,烦躁不眠,口不太渴,舌降而干,脉细数。
阴血亏虚证久病少汗或无汗,皮肤干燥,头发焦,五心烦热,舌淡或红干,脉细。
阳虚证:畏寒,肢体无汗,神疲卧,面色白皙。舌淡胖嫩,脉沉无力。
鉴定要点
外感内伤,新病久病可见无汗,患者无汗,发病急,病程短,临床表现为恶寒重,发热轻,是外感外寒的证明。温病后期无汗必有阴津亏损。长期内伤或体虚患者无汗,或阴血不足,或阳气不足。前者既有血虚,也有阴虚火旺,后者有阳虚内寒。
(二)有汗
【概述】
人体不因疲劳、紧张、天热、衣、衣着温暖或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出汗,都是病理性出汗。所有营地不密集、内热、阴阳失调都会引起出汗异常。病理性出汗有许多临床表现。诊断时,应询问出汗时间、出汗量、出汗部位和病程长短,以确定等候情况。
鉴别诊断
太阳中风证:汗出恶风,全身酸楚,身体微发热,舌苔薄白,脉浮缓。
外感风热证:身热汗出,微寒,咽痛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暑伤气阴证:盛夏时节,多,烦渴引饮,肢疲神疲,舌质淡嫩少苔,脉虚无力。
热烈的阳明证:出汗,高热面赤,烦渴引饮,舌苔黄燥,脉洪大有力。
亡阳证:汗流浃背,汗流浃背,汗流浃背,畏寒疲倦,四肢冰冷,精神萎靡,面色苍白,呼吸微弱。舌头湿润,脉搏微微欲绝或浮动。
亡阴证:出汗不止,出汗如油,出汗粘稠咸,身体发热,手脚发热,口渴如冷饮,呼吸气粗,疲惫不堪。唇舌干红,脉虚或细数无力。
阳虚自汗:白天容易出汗,尤其是运动,称为自汗。多伴有怕冷肢冷、气短懒言、面色白皙,平时不耐风寒,容易感冒,舌苔薄白,脉搏虚弱。
阴虚盗汗:入睡时出汗,醒来时停止,称为盗汗。多伴有潮热、颧红、五心烦热、舌红、脉细数。
战汗:多见于外感病的过程中,先恶寒战栗,再出汗。
汗出偏抑:半身有汗,或上或下,或左或右,可见于中风先兆、中风证、痿证、截瘫等疾病,
头汗:头面出汗,伴有心胸无聊、口渴、舌尖红、苔藓薄黄,或口渴、胸闷、疲劳、恶心呕吐、排尿不良。舌苔又黄又油腻。
鉴定要点
出汗症可以在许多疾病中看到,虽然原因很多,但它不是两种外部感觉。可从出汗时间、出汗量、出汗部位和伴随症状进行鉴别。外感证明出汗急、病程短,伴有恶寒发热;内伤出汗比较复杂。出汗者有实热证和虚寒证。前者有四大证特征,后者有虚寒形象。自汗和盗汗是指不同时间出汗。临床上,必须结合四种诊断材料来判断阳虚或阴虚。